據點計畫2024-09-20
AI監管浪潮捲進臺灣,產業指引將形塑未來1年臺灣企業的AI發展架構

產業資訊分享

生成式AI遍地開花,也強化了AI監管風氣

金管會開出產業主管機關開出第一槍,在去年10月揭露金融業運用AI核心原則,以建立治理及問責機制、重視公平性和以人為本價值觀、保護隱私及客戶權益、確保系統穩健性與安全性、落實透明性與可解釋性、促進永續發展等6大原則和8項配套政策,制定出金融業運用AI指引草案,已於上個月發布、徵詢意見,未來將供金融業者參考遵循。

企業需具備AI系統生命周期的管理機制

該草案聚焦的6大核心原則,其中有4項就按照AI系統生命周期的4個階段,提出每個階段的執行建議。比如公平性原則,建議金融業者在系統規畫和設計時,除了確立目的、辨識可能受不利影響群體外,還要提供救濟管道。

而在資料蒐集階段,則要確保資料、蒐集方式和來源不會產生偏見,在模型建立和驗證階段,企業要自行檢驗模型對不同群體的產出結果、聘請外部專家審查驗證,在最後的系統部署和監控階段,還要定期檢視、分析AI系統產出的結果是否存在歧視。

另一項產業非常重視的AI系統可解釋性原則,在系統設計階段給出的建議是,企業得選擇適合的解釋工具,並在資料蒐集及輸入階段,要留下與AI系統訓練資料相關資訊的書面紀錄。到了模型建立及驗證階段,還要提供可解釋性報告,並驗證內部人員是否了解AI模型的功能和決策因素。至於最後一個系統部署和監控階段,則是要持續監控可解釋性是否達成。

不只要兼顧AI系統生命周期,另外還有項建立治理及問責機制原則,更明確建議企業可做3件事,包括建立專屬團隊,來處理內部AI系統的運用,並針對AI模型進行風險管理和追蹤,如建立模型清單、部署後持續驗證等,甚至對已上線的AI系統,也要持續監控、記錄和審查。

而永續原則強調,企業要優化演算法、減少模型複雜度和運算需求,來達到節能效果,另也要採用高效能硬體設備、優化硬體設施的配置和管理。這些建議,將企業AI運作管理範圍,從資料科學進一步擴大到IT硬體採購與配置。

AI評測中心成立,要出臺AI產品標準規範

針對公部門和特定產業設置使用指引,就在2023年最後一個月,政府還瞄準AI產品,啟動了AI產品與系統評測中心(簡稱AI評測中心),要來制定AI產品和系統的評測制度與指引。這些制度和指引,預計今年出爐。

其中的運作環境,就是指完善法規制度和資料治理環境,可細分為推動資料治理、對通用領域和特定領域設置AI法規、成立AI產品和系統評測中心、加速發展接軌國際的AI規範與標準。其中,相關法規、指引已開始成形,數位部數位產業署也成立AI評測中心,下設制度推動委員會、技術審議小組等單位,來制定AI產品系統評測制度和指引。

他們還針對驅動生成式AI應用的大型語言模型(LLM),建立了10項初步評測項目,包括安全性、可解釋性、彈性、公平性、準確性、透明性、當責性、可靠性、隱私和資安等項目,來把關模型品質。由國科會主導的可信任人工智慧對話引擎(TAIDE),也正接受這10項評測,未來還有更多模型將納入這項評測。

這些評測項目和今年要問世的評測制度,將成為企業推出對外AI服務時的重要參考。因為,對企業來說,取得國家AI評測認證,就像是獲得食品標章一樣,證明自家服務所使用的模型,具備可解釋性、透明性和資安等能力,讓服務使用者安心採用。再加上臺灣逐步成形的產業AI指引,雖不具強制性,但將影響臺灣企業在未來一年的AI發展架構。

 

資料來源 :https://www.ithome.com.tw/news/160683